491337
post:491337

乔晓丽期初论文

  • 发布时间:2015-03-03 14:13
  • 作者:乔晓丽
  • 点击量:

惩罚与否:教师两难选择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近年来,对于惩罚教育的争论日益激烈,并对惩罚教育的评论褒贬不一,这致使作为惩罚教育的主要使用者――教师目前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社会、家庭、学校是影响教师使用惩罚教育的主要因素,因此,笔者从这三方面作了探讨,并提出几点建议。

一、       惩罚教育的是与否

什么是惩罚?《辞海》(语词增补本)的定义是:“惩戒处罚”。鲁洁、王逢贤主编的《德育新论》中,认为其是品德评价法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对学生不良或错误行为的否定评价。而在顾明远先生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对惩罚的定义是“对各人或集体进行的戒责,旨在控制某种行为,是学校德育的辅助方法之一。它可以使学生分清是非、善恶,对受惩行为作出回避、退缩、改变的反应,消弱受惩行为的动机,达到改正的目的,也有助于学校维护校规、校纪。”

在教学实践中,适度的惩罚有利于维护和保持良好的教学秩序,巩固学生遵守规范的自觉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学会对自己的错误负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念和正义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受挫力,磨练他们的意志。因此,无论从教育理论还是教学实践来看,适度的惩罚都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惩罚教育应主要处理学生的严重问题行为,并有其相应的使用范围。但是许多人把它用得太滥,几乎用于教育的一切方面。而运用惩罚的随意性则造成了惩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的诸多弊病:首先其会损害学生的身体。大量的实践证明,许多教师在使用惩罚手段时,根本就没有考虑学生身体的承受能力,从而给学生的身体造成了严重的伤害。比如,让学生在烈日下暴晒而中暑,让学生在寒风中受冻而感冒等等;其次,会损害学生的学习心理。阿德勒在《挑战自卑》中分析说,孩子在童年时所受到的挫折,很可能在他成年后还深深影响着他的行为。[1]不适当的惩罚不但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还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二、       教师处于两难选择境地的因素探析

由于惩罚教育在实施中有其有效、合理的一面,又有其误用带来的危害的一面。因此,社会、家庭、学校都向教师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这使我们的教师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一)社会给教师出的难题

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以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来调整人们的行为和社会关系,并对违法行为给予相应的制裁。这种制裁不仅对违法者起教育作用,也教育其他人不做或少做出此类行为。所以,只要一个人犯了错误就会受到相应的不同方式的惩罚。总体来说,人们已从心里接受犯错该受罚的观念,如果犯错却不受罚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鼓励。在现实生活中,惩罚也被作为一种教育的有效手段。

而随着人们民主思想的加强,一些令人愤慨的事件引起了人们对惩罚教育的重视。如,因为老师一句话9岁儿童孤身流浪两年多、云南曲靖一老师一耳光扇死学生等。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又对体罚作出明文规定。由于以上种种,使得很多教师谈罚色变。因此,惩罚方式一度被广泛否定和禁止。

由于以上两种思想紧紧交织在一起,一方面,许多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都认识到了惩罚所具有的教育性及不可缺少性;而另一方面,惩罚不当又引起人们极度愤慨和激烈的谴责。这在惩罚教育的使用上,社会就给我们的教师出了一个难题。

(二)家庭给教师出的难题

在现今家庭的教育中,惩罚教育绝不占少数,试问中国的父母有几个从未打骂过孩子?“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祸害”、“棍棒底下出孝子”等传统概念早已深入人心,尤其是对大多数知识水平较低的权威型父母来说,维持他们专制教育的重要方式就是惩罚。由此,一部分家长对于教师的态度就是“不听话就给我打”,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严厉的老师的学生往往大大超过普通的教师,这叫“严师出高徒”,家长信得过;

而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由于家长的溺爱,教师即使进行的是正当的惩罚教育,也会受到一些家长的强烈反对。且中小学校实行聘用制,教师职业不再是铁饭碗,这也使得一些教师明哲保身,对一些学生问题持保守处理。

由上述可知,目前家长对于学校的惩罚教育倾向于两个极端:一种是极力赞成,一种是极力反对。且第二种以新生竹笋之势迅速蔓延。这些都使得教师实施惩罚教育遇到前所未有的阻碍。

(三)学校给教师出的难题

不少的学校管理者在广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关注的仍是学校升学率。以便在激烈的学校竞争中获得较高的声誉来保证学校的生源。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学校管理者一方面要求教师的教学质量,默许教师为提高教学质量而采取的一些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面又要求不得出任何事故,以免引起争端,败坏学校的声誉。教师及相关的学生管理人员就处在一个较尴尬的位置:有些时候必须对部分学生采取-定的惩罚才能维护正常的课堂纪律,或是才能给某些学生较深刻的教训,以达到教育的效果。但这些行为又得不到学校管理者的支持,出了问题得个人负责。

由于教育行政管理上的“禁”而不“导”,使得广大教师茫然不知所措。这也成为造成教师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所与新浪网教育频道的一份调查(8699名教师教师参加)表明: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较大,近90%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2]

三、促使教师摆脱两难选择的对策分析

笔者在对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吉林五个城市的300位老师的随机问卷调查(其中278份有效问卷)中,51.1%的被调查教师赞同惩罚教育,这表明大多数教师都认为惩罚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手段。那到底该怎样使用惩罚教育才既合理又合法呢?其实,造成教师在使用惩罚教育上的尴尬的根本原因就是惩罚的适度问题。所以,现在很多教育学者都试图取其融合,提出适度惩罚的教育概念。适度惩罚教育的限度主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制定明确的惩罚制度,使教师有法可依。

由于国家教育法规尚待健全,学校也未明确规定惩罚教育的实施细则,才致使部分教师在进行惩罚教育时存在着随意性,引起惩罚教育的误用。因此,我们应该明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惩罚权力与责任,使惩罚制度具体化。如对谁来实施惩罚、哪些行为可以惩罚、如何惩罚(包括惩罚形式和程序)等都需具体化。且学生平时的行为有基准,在学生犯错受惩罚时就可以使其心悦诚服。

如美国关于中小学的有关制度就规定,入学时,学校要给每位学生发放一本《家长/学生手册》。学校要求学生必须熟知手册中的每一条款,还要求监护人也必须熟知其中的全部内容。如果学生违反了其中的规定,除当事人要接受惩罚外,监护人也要承担相关责任。 [3]将学校规则公开给每个学生、每个家长乃至社会,以取得他们的认同与配合。这样可以营造一种相互理解的氛围,有利于我们合理开展惩罚教育。

2、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氛围。

首先,利用社会中的大众传媒大力宣传、传播面向新世纪的教育理念,使社会中的各个阶层的成员都学习新的教育理念,积极主动地配合,以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其次,加强家长和教师的合作。家长应该积极提高自身素质,以便更深刻地认识惩罚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加强和家长的交往,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表现。然后家长和老师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协调、探讨,制订出最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案;再次,教育管理者应该根据相应的标准和规则,积极指导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对惩罚教育的实施。还应该帮助教师制造机会,如订阅相关报刊、组织学习等,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

3、教师要掌握使用惩罚教育的艺术。

1)惩罚前的教育:要向学生进行正面教育,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并集体制作规则以便惩罚时有据可依。

2)惩罚实施过程中注意的问题:首先要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其次,要尽可能地整合多种教育手段,并以说服为主;再次,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因人而异,要依照教育对象的年龄大小、个性特点、知识经验等来运用不同的惩罚;最后,惩罚还要注意要查清真相,找准学生犯错误的原发性支点,对症下药,同时要注意时间要及时、强度要适当。

3)惩罚后要注意的问题:教师要一如既往地关心爱护犯错误的学生,不让学生有失落感,并教育集体中的其他人去亲近他,不使其产生孤独感;教师要密切注意被惩罚者的行动,避免不良后果发生;教师要及时捕捉犯错误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点滴进步,激发其上进的信心。

总之,社会、学校、家长要与教师积极相配合,教师需要自身积极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唯有如此,教师才能走出使用惩罚教育的尴尬境地,力求发挥惩罚教育的最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