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的背后》一课的课堂提问方式的技巧
有人说,一堂好课就是由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连缀而成的。好的问题是学生思维的诱发源和助推器,能带领学生在思维甚至思想的场域驰骋;好的问题更可能成为连接学生、教师、生活、课堂、教材的纽带,成为精彩课堂的粘合剂。在课堂教学中,正确恰当的提问,能诱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启发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师在寻找最佳的提问角度时,要熟悉教材,在弄清教材体系和知识要点的基础上,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学生心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紧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简洁明了,难易适中,恰到好处地提出一些问题。由此看来,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一定意义上,课堂教学的水平取决于课堂提问的水平。
一、运用开放式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
所谓开放式提问,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也就是答案不是唯一的。这样的提问,激发和培养的正是发散性思维。它不像传统教学的提问方式,一问一答,一答一个准,只提供一种可能答案,一种解决途径,结果堵塞了学生的思路,桎梏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种开放式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示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结合各方面的信息,在产生大量答案的同时,获得新奇、独特的反应,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在《鸦片的背后》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读了读书中“英国偷运鸦片”的这段文字介绍。接着让学生自己提出自己的疑问。一位同学说:“这么多的鸦片是从哪儿运来的?是什么时候大量运到中国来的?”另一位同学问:“他们为什么要把鸦片运到中国来?既然鸦片是毒品,人们吸食了会上瘾,会丧失自己的生命,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中国人,甚至于中国的官员还在吸食鸦片呢?”带着这些问题,同学们在四人小组里展开了讨论。然后进入到集体的学习中来。
通过阅读,同学们知道了鸦片是从英国大量的运到中国来的。随即教师出示了一张世界地图,在世界地图中找到英国和中国的位置,先让大家思考:在当时,从英国到中国的交通运输方式有哪些?王同学说:“当时从英国到中国没有现在的空中运输,也没有铁路运输,要想从英国到中国只能从水路上进行。”李同学接着进行了补充:“英国到中国走水路要几个月的时间。”教师在世界地图上画出水上的航行路线。接着提问:“这么远的路程,英国为什么要把鸦片运到中国而不运到离它很近的别的国家呢?”同学们展开了自己的思考。一生说:“当时的中国比较的富裕,他们把鸦片运到中国来可以为自己赚到很多的钱。”另一生说:“英国人知道鸦片是一种毒品,而且在英国是禁止自己的国民吸食鸦片的,他们把鸦片运到中国来时相让中国人吸食了鸦片以后在战争中失去抵抗的能力,这样他们就能够很快的占领中国,把中国变成英国的殖民地。”更有一位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精彩思考与发言:“从世界地图中看,中国的位置非常的好,虽然中国地处亚洲的东部,在它的南、北、西三个方向都于其他的国家相邻,在东边,与中国隔海相望的还有日本和朝鲜,英国占领了中国,这样也就可以打开了通往其他国家的路,为英国迅速占领别的国家打下了基础。”
纵观这个问题学生的思考,不难看出学生的思维已经跳跃于书本之上了,他们通过书本相关内容的学习,在教师开放性问题的提出后,努力寻找问题的答案,使自己的思维进行了有效地训练和提高。
二、运用记忆性行问题,掌握新的知识
记忆性问题指的是学生在自己已有的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回忆自己所了解的信息与知识来掌握和学习新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不仅对于学生只能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回答,而是要求学生以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基础,根据自己收集和储存的知识能量,根据自己的社会经验来回答问题。其作用,一是开阔知识视野,处处留心皆学问。二是培养学生收集、积累知识的习惯。三是建立自信心,使学生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判断,相信离开老师,自己也能获得知识。四是提供一个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其目的,无疑是培养探索意识,保持学习热情,丰富知识基础,为创新精神的形式奠定基础。
在《鸦片的背后》这一课的学习中,我首先出示了鸦片的原材料——罂粟花的图片,让学生从直观上去体会花的美丽,并提出问题:“你知道这是什么吗?”有的学生说:“我不知道这花的名字,但我知道用它的果实可以提炼出鸦片。”有的学生说:“我知道这花的名字,好像是叫‘罂粟花’。”还有的学生说:“它的果实提炼的鸦片是一种毒品。”接着,我继续发问:“大家对鸦片这种毒品有哪些了解?”这时的课堂呈现出一种跃跃欲试的气氛来。王同学说:“我在电影里看到以前的人都是躺在床上,然后用长烟枪来吸。佣人把一种黑黑的像膏药一样的东西放在烟头那儿,火一烧就可以了。”教师随即出示一幅鸦片成品的图片,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李同学接着说:“以前的很多人都吸鸦片,而且一吸就容易上瘾,很难戒掉。结果卖东西的卖东西,没钱买鸦片就偷家里的钱,甚至把自己的孩子卖掉的大有人在。”陈同学说:“吸食鸦片的人都非常的瘦,可以用骨瘦如柴来形容。”刘同学说:“吸鸦片的人最后的结局都是死亡。”这时,我给大家听了一个因吸食鸦片而倾家荡产的故事,从故事中体会鸦片给人们带来的后果。“毒品中只有鸦片这一种吗?你还知道哪些是毒品?”我抛出了第三个问题。“大麻”“冰毒”“吗啡”“摇头丸”……毒品的名字就这样一个个从学生的口中脱口而出,学习到这儿,教师顺势告诉大家:“既然它们都是毒品,就会有毒品共同的特性,最终的结局就是面临死亡,所以我们要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三、运用逐层分析式提问,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逐层分析式提问其作用旨在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分析研究教材,以便得到新观点、新认识。
《鸦片的背后》一课教学中,先让大家思考: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出后,学生会有多种答案,经过短暂讨论很容易把答案集中到“落后就要挨打”;这时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中国落后在何处?英国先进在何处?”然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结合教师准备的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培养和训练分析能力。经过讨论得出下列答案:中国落后在经济落后、政治腐败、军备废弛、 “闭关锁国”使皇帝和多数大臣愚昧无知。英国先进在经济发达、技术先进、军事强大;这时,教师应因势利导提出第三个问题:“上述中英力量对比状况反映出的根本问题是什么?”这样,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进一步引向深入,经过学生发言,逐渐得出“新”结论:即中国是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而英国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社会制度的落后和腐朽是中国“挨打”的根本原因;这时教师又出乎意料地提出第四个问题:“落后是不是一定要挨打?你有什么看法?”这一问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进行思考,重组已知的知识,得出独特的多维的新观点、新结论。
总之,我们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必须讲究一定的提问技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有重点、有针对性、启发性的提问,不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回答问题,让课堂教学进入一个理想的、高效的境界,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