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120
post:491120

于江 期初论文

  • 发布时间:2015-09-01 15:42
  • 作者:于江
  • 点击量:

以学生为中心”,我们怎么就教出了“爷”?

 

 

这些年,我最讨厌在期末的时候接到莫名的电话,无理地要求我要保证某某人一定能够评得“三好生”,“因为他/她真的很优秀。”进而言之,如果没有这么个荣誉,会影响到他家孩子考得好中学,更有甚者,会影响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为这孩子将来会是个人才”……所以,从学生的角度看,老师当“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可是,这个是“人才”,哪一个是“蠢才”呢?

醉了!

如今,“求教”与“求学”的含义,已经随着“以学生为中心”的传播发生了变化。直白点儿,以前,学生是求着老师教授知识和技能,老师还得端着,爱理不理,还把鞋子往桥底下扔好几回,反反复复考察几番。而今,正好反过来,老师求着学生学,而且还是变着法儿地换着花样,逗着学生开心,“你可得好好学啊,你不学,我可就活不成了!你是我祖宗……”黄石公,你可曾以张良为中心,想过他的感受?

为什么有人说,现在的孩子都是“爷”了?谁也惹不起。细细思量,这其实是人力资源有效配置的问题。是的,都说我们的教育有病,病在哪里?其实,就在这里!

不管是什么名号的教育理论,都不能驳倒这样的基本事实——让最合适的人去做他最爱做的事情,效率最高。所以,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因人而异,即所谓“因材施教”。这里有一个基本设定:人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所擅长的也不同,发展它,使之有所成就。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明确自己的缺点,扬长补短,这是师者的责任所在。

而如今教育界流行的“以学生为中心”,不管其初衷是如何,在执行过程中,已经走了样,变了味儿。实际上,它也有了一个基础设定:人都是一样的,你没学好,是因为你还不够努力或没掌握方法,所以,不断地上紧“努力”和“方法”这两根发条,成为了现实中老师们的责任。没有什么长处短处,因为不管你的长处是啥,短处是啥,孩子们,你们都得“全面发展”。你不全面咋办?你就拿不到“三好生”,影响升学,丢了大人的脸面……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现实含义是:大人们取代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调动所有的办法,让学生变成我们认为的“优秀”。只要学生们“优秀”了,我们也就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了。我们是一个信仰“结果胜过一切”的民族。

我们还是一个信仰“比”文化的民族。作为中国人,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我们自打一出世,就生活在一个“比”的文化氛围里。小时候,比好看;再大一些,比成绩。二十多岁比工资;再后来,比娃,比房子大小,比谁官当得大;最后,还要比谁活得长。全国各个省份比GDP;地方各级比政绩。学校里,上课比谁坐得直,发言比谁声音洪亮,写字比谁写得美,体育比谁跑得快,考试比谁分数高,连吃饭都要比谁吃得干净……我们一方面喊着“人人生而平等”,一面又比得不亦乐乎。有“比”的地方,就会有胜负,有胜负的地方,就有是非。

是谁设置了“三好生”这么个玩意儿?不知道,反正不是老师们设置的。是谁没事折腾着各种评优评比?不知道,反正不是老师们愿意的。欧美从来不搞什么三好生评选,期末,就领一份自己成绩单回家。升学的时候,自己去目标学校申请去,有本事就上,没本事就下,高学段的学校为了自己的声誉,自行甄别,骨气很硬,爱谁谁,倒也坦然,也未见社会乱了。但人家家里的东西再好吃,与我们无关,晚上该啃自家锅里的窝头,还是得啃。所以,每每有几个家长要找我讨论一下当今中国教育的弊端,我都想笑,接下来,我是否应该操心一下世界和平的问题?

社会有病,教育吃药。看国产古装电视剧,春秋时代,齐国大臣出使楚国,一张嘴:“我们齐桓公愿与楚王交好……”我就笑喷了。谥号,得大王死了,才由群臣议定,对其一生的功过做一个评价,哪有活着的时候,就上庙号的。同样,对一个才过“总角”之年的孩子,就信誓旦旦地和我说他/她如何优秀,这豪迈的勇气到底从何而来呢?

人心之中处处弥漫着“输不起”的味道……逼着我们跪下来,成了“孙子”。

上一篇:樊敏期初论文
下一篇:李霞期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