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南师附小校内古诗教研课
陈涓
一、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诗生字,读准字音,理解词语:异乡、独、每逢、倍、佳节、山东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通过学习诗文和课外搜集资料,了解重阳节的有关风俗。
4、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更加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三、相关实录:
师:诗的语言高度凝练,情蕴其中,越品越有滋味。我想,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都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的一种感情,是什么呢?
生:非常地想念亲人。
师:最让你感受到思念之情的是哪一行?
生齐: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手指学生板演内容)为什么不说是“就”思亲?你有什么体会?
生:说明作者到了过节时就更想念亲人了。
生:我可以读懂作者平时就很想念亲人,过节时,就会更加更加地想念。
师:(出示表现长安胜景的国画)同学们,写诗时,作者身处的可是长安啊,从汉唐时期开始,长安就无比繁华,是当时人口最早超过百万的开放型的大都市。
(出示古代青年男子蹴鞠、孩子买饴糖的国画)过节时,就更热闹了,青年男子们玩起了蹴鞠,小孩子们也跟着父母到街上买饴糖吃,这儿还有卖糖葫芦的。此时,王维也就十六七岁,正是爱玩爱闹的年纪,为什么他反倒“每逢佳节倍思亲”呢?你能从诗句中找找原因吗?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圈画出诗句中的“独”)是的,他孤独,独身一人,作客他乡,看到的是陌生的街市,碰到的是陌生的面孔,听到的是陌生的口音……你们可明白这样的感受?
师:(出示):“成功时”
生:没有人给他庆祝。
生:成功时,没有人给他鼓掌。
生:成功时,没有人夸奖他。
生:成功时,没有人祝福。
师:成功时,无人分享。(出示)“失败时”
生:失败时,没有人安慰他。
生:失败时,没有人给他加油、鼓劲。
生:失败时,没有人给他一点鼓励。
师:失败时,无人分担。(出示)“生病时”
生:生病时,没有人给他送药。
生:生病时,没有人在他身边照料他。
生:生病时,没有人送他去医院。
生:生病时,没有人给他请大夫。
生:生病时,没有人给他做好吃的。
师:也许,他最想念的,是妈妈做的家乡菜,可是,就连这个愿望,都无法得到满足。(出示)“过节时”
生:过节时,没有人陪他玩耍。
生:过节时,他就更想念家乡的亲人了。
师:举家团圆的欢乐时刻,王维却更难抑制思念亲人的感情。这真是——
生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四、分析:
王维是早熟的诗人,“年未弱冠,文章得名”。他从十五岁开始作诗,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他十七岁作的,立即成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广泛为人们传诵,诗中表达了他思念亲人的深情。
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王维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
那么,如何让只有九岁,正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孩子们,来感受王维的感受呢?我从当时长安的胜景入手,设计了几个独自一人的环境:成功时、失败时、生病时、过节时,让孩子们感同身受,展开联想与想象,使得孩子们以诗一般的语言,将作者留白之处丰满起来。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在穿针引线,不着痕迹地将孩子们引向深入,让孩子的语言成为颗颗珍珠,闪烁思想的光芒。
从当时的教学效果来看,还是颇令人满意的。一方面,孩子们最后的朗读比之初读时,明显融入了很强的情感,同时,这一环节的扎实有效,也令之后的诗句理解更为顺畅和深入;另一方面,教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因为和孩子们的密切配合,产生的情感共鸣,也令整个教学过程更加自然和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