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段自主性作业设计
南师大附小 潘燕
低年段的孩子的学习,更多的是积累、强化、巩固,所以,反复地练习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作业同样应该是训练学生自主性、创造性意识和能力的一块很重要的载体,关键在于老师怎样发掘教材内涵,创造性地设计作业。我在这方面做了些探索,现汇报如下:
一、 根据儿童特点,设计趣味作业
低年级儿童厌烦呆板生硬,喜欢生动有趣。教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自主性发展的教改实践中,有人片面地认为,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就是“自主性”。这种倾向在低年级尤其突出,为了巩固书本材在编排处理上,给我们提供了创新作业训练的空间。我们要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设计趣味作业,让学生在“玩”中构建新知识体系。这样儿童学有兴趣,求知欲会更强。
趣味型作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创造设计:
1. 纵向联系。针对教材或某一篇课文的重点、难点,设计趣味作业,让学生自己领会新知,自己巩固旧知。如苏教版《识字8》是关于“氵、艹、火”与“包”分别组成的字的音、形、义的区分。教完后,我让学生编创这三种偏旁所表示意义的儿歌。有的编出了“鱼儿在水中吐泡泡”,有的编出了“有火就是炮”……学生们很快分清了它们各自的意思。然后,我又在教室磁铁黑板上分别挂上“炮、跑、抱、苞、泡”等“字插”,设计了“字宝宝找家”的游戏,让学生分别找出能与这些字组合连词的文字。孩子们对这类的“游戏”特别有兴趣,人人踊跃“参赛”,争先恐后,乐此不疲,谁也没想到这是在做作业。
2. 横向联系。新大纲“要求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针对低年级的儿童特点,我设计了一些趣味作业。如学完有关“春、夏、秋、冬”的四篇识字课文后,我在教室内放上4个小纸盒,纸盒上分别写上“春、夏、秋、冬”,让学生当“小小储蓄员”,课后搜集些与“春、夏、秋、冬”相关的词语、句子或短文,然后储存到相应的纸盒中。以小组为单位,比比谁“存”得最多。孩子们认真、兴奋,课后积极查找,团队精神尤为感人。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发动了储存在学生内心的能量,使学生产生了兴趣。趣味作业能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能使儿童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学习的自主性、创造的积极性显而易见。
二、 挖掘教材中的功能性资源,设计实践性作业
接地作用于儿童感官,开放式地储存信息,为儿童的认知活动、语言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提供取之不竭的丰富源泉。而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己任,语文能力的形成由语文知识转化而来。要实现转化,就得把语文学习和运用结合起来,把理论和实践作用起来,让儿童情、智、知、能获得同步主动发展。
1.模拟性实践。许多教材中展现了一幅幅充满生活趣味的图画。我常常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让儿童担当向往的角色,去模仿、体验情境,令孩子全身心地沉浸其中。如学完《狐假虎威》一课,我设计了一项“练说”的“作业”。我在黑板上“布置”了一下环境:一片茂密的大森林,让同桌的学生分别扮演狐狸和老虎。通过一系列令人发笑的夸张动作和语言,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了寓意。这是学习,也是活动,更是童年快乐的享受,同时也是儿童才能无拘无束的展示。
2.验证性实践。为了体现所学知识、所悟道理的可操作性,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可让儿童通过一些实践活动使知识转化为操作体验和能力,其效果可谓“百闻不如一做”。学《蚕姑娘》一课之前,组织孩子们养蚕,仔细观察,待蚕宝宝结茧之时,我和南京江宁织造府联系,带着孩子们去参观学习,参与了一场“蚕宝宝生长”的汇报活动,孩子们一边聆听别的孩子的汇报,一边交流自己的养蚕心得。孩子们很积极,这时,我鼓励他们试着写写自己养蚕的事情。通过有趣的实践,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满足,他们更加乐意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
3。创造性实践。根据课文内容续编故事、演课本剧等,都是开发儿童想像力和创造力的极好作业形式。在学完《狐狸和乌鸦》后,我让学生展开想像:如果狐狸和乌鸦又相遇了,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孩子们兴趣大增,他们编出的故事充满童稚,想像出人所料,令人惊喜。创造性的语文实践作业,让儿童的学习情绪高涨,大脑的优势在兴奋中形成,学生往往会因兴之所至,产生超越“阻碍”的力量。
三、 找到教材的潜能,设计扩展作业
对于语文教材,它本身只能是把学生引向人类文化智慧宝库的一条通道。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把学生的学习向人类的文化智慧宝库延伸。这里的延伸,是指从课内到课外,从点到线到面,从已知到未知的延伸。只有实现这种延伸,才能打破封闭的教学格局,形成开放的势态,力求学得更广博、更创新一些。
1.学中求广。周围事物中此物与彼物、甲现象与乙现象的变化,以及因与果的相互关系都可以激起儿童的思考。布置与所学有关联的作业,可使思维有了材料,推理就易于找到依据,促使学龄初期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我在教学过程中将《补充阅读》与教材配合起来,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收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如学过《母亲的恩情》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除了《游子吟》外,孟郊还写过哪些诗?课后请收集。学过第四册《识字一》(中国节日名称)后,我让学生了解中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有哪些风俗习惯等。
2.学后迁移。学后迁移,即“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儿童掌握了课文内容之后,灵活而创造地运用,从而掌握新知识,有所发现,尝到触类旁通的乐趣。如学习了《鸟岛》《台湾的蝴蝶》后,结合孩子们的春季社会实践,带着孩子们去雨花台的雨花石博物馆参观,然后指导学生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创设多种适合低年级儿童特点的作业,能更好地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真正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