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458
post:490458

语文 许海雁《让孩子的生活中融入品德知识!》

  • 发布时间:2011-02-21 17:24
  • 作者:董艾青
  • 点击量:

让孩子的生活中融入品德知识!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许海雁

 

20103月,江苏省教育报刊社、江苏省中小学教育研究室主办了江苏省“杏坛杯·苏派教学”展评活动。此次“苏派教学”的教研活动让老师们都收获颇丰。

苏派是当代我国一个重要的教学流派。其中蕴含的童心母爱等各种教育教学主张是江苏地区在素质教育探索中的宝贵经验。在“苏派教学”的引领下,学校的相应教学改革也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专家建议教育应当回到事物本身去,这对于教育,尤其是品德教育,是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观点。换句话说,教育是没有围墙的。只有课本和生活的兼容并蓄,才能产生课堂教育和现实生活的和谐发展。下面笔者将就一节课为例,说说对“苏派教育”的浅识。

 

《平安回家》一课是三年级上学期品德书里的一课,是十分具有现实教育意义的课。三年级的孩子,有一些人已经开始尝试自己回家了。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种锻炼。但是,在孩子们自我磨练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我们的课堂又能给孩子一些什么呢?《平安回家》一课就针对孩子生活中十分需要的过马路、看指示灯、认识路标、懂得交警手势等方面的知识,对孩子的实际生活加以指导,让品德课堂融入孩子的生活中。

 

一、    课本知识生活化

(教师给孩子播放每天放学时学校门口的视频)

师: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里。你看到了哪些场景?

1:我看到了有小朋友在奔跑。

2:我看到了有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在骑来骑去的。

3:我还看见了小汽车,它会挡住同学们过马路的路。

4:刚才我看见学校门口有好多人,挤来挤去的。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啊!确实,在我们学校门口确实存在着很复杂的交通状况。

师:同学们,我们校门口的交通状况很复杂,你知道应该怎样安全地过马路吗?

1:我们在过马路时要注意避让车辆,不要故意去跟汽车、自行车和电动车抢,以免伤害到自己。

师:学会保护自己,很好!还有吗?

2:我们还要注意看红绿灯,在红灯的时候绝对不要去过马路,那样会很危险的。

师:遵守交通规则,不错!

3:过马路的时候要慢慢走,不能争抢,更不能追跑打闹。

在教学“我会过马路”这一环节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地把理论知识告诉孩子,而是设置了一个情境——给孩子播放学校门口放学时的视频:人行横道是绿灯的时候,孩子们过马路仍然会遇到很多困难:汽车右拐、自行车和电动车穿行、行人的拥挤与奔跑……在面对如此多复杂情况的时候,孩子们皱起了小眉头。

针对校门口复杂的交通状况,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平安回家呢?教师和孩子们又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而孩子们精的彩发言也让这一问题变得十分充实!教师对于孩子的自身感悟较为重视,给了孩子较多的空间来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并想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巧妙地利用了孩子们天天都能看见的校门口的复杂的交通情况,其实是将理论层面的知识转化为了孩子生活所见,并且针对孩子在实际生活中面对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让孩子通过思考得出在生活中正确的做法,将课本知识生活化。

 

二、    能力训练生活化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红绿灯吗?

生(齐声):见过!

师:谁来说说红绿灯是由哪些颜色组成的?

1:红绿灯有红灯和绿灯。

2:不对!红绿灯有三种颜色:红、绿、黄!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你知道红绿灯表示的意思吗?

3:红灯停,绿灯行。

师:说得真棒!“红灯停,绿灯行”,这是一句儿歌。同学们,那你知道黄灯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吗?

(学生沉默片刻后,开始小声说)

4:黄灯在红灯后面。

5:好像是在绿灯的后面吧……

师:看来大家都还不确定。事实胜于雄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播放事先在街头拍好的红绿灯视频)

师:现在你知道黄灯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吗?

生(齐声):绿灯之后,红灯之前!

师:很好!现在我们根据黄灯出现的时间来判断一下,黄灯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生:我知道,黄灯的意思是,绿灯已经结束,红灯即将来临,行人和车辆要赶紧停下了!

师:非常好!你真棒!

在研究“红绿灯”的环节中,教师并没有直接出示红绿灯的图片,而是让孩子们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来回忆,红绿灯由哪些颜色组成?这个问题孩子们很快就解决了——红黄绿。可见,虽为“红绿灯”,却并不仅仅只有红灯和绿灯,还有黄灯。“红灯停,绿灯行”,这个孩子们都知道。可是,黄灯时该怎么样呢?针对这一难点,教师在课堂上对孩子进行了能力训练。

训练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教师让孩子们回忆:黄灯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对这个问题,孩子的回答出现了分歧。有的说是红灯之后,有的说是绿灯之后,更有的说是变灯的时候都会出现。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教师播放了事先录好的视频,答案明确了。

第二步,教师让孩子通过思考,判断黄灯表示的意思。

这个环节的教学其实是通过播放视频让孩子自己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然后根据此现象进行相关的判断。一方面是观察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是判断推理能力的训练。这种能力训练并不是空泛的,而是基于孩子生活基础之上的。有了这种生活化的能力训练,品德课堂才更具有实用性。

 

(教师分别出现了三组标志)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1:老师,我发现了这三排标志有红色、黄色还有蓝色的。

师:这位同学能看出标志颜色的不同,真棒!你还发现了什么?

2:我还发现标志有圆的、三角形的,还有方形的。

师:你真厉害!能发现标志的不同形状。

……

3:老师,我发现第二排的第一个标志和第三排的最后一个标志的图样是一样的。

4(立刻举手):老师,我不同意她的观点!这两个标志的样子差不多,但是形状和颜色不一样!

师:那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两个标志的意思会一样吗?

生(小声说):可能有一点一样吧……

师:它们的样子差不多,那么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吗?

生:不会的!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标志,标志的意思很定不一样!

生:不一样!肯定不一样!

师:这是为什么呢?(进一步引导)

生:这两个标志的类型不相同。即使图案差不错,意思也不一样。

师:你提到了标志的“类型”,那么你能为我们归纳一下标志的类型吗?

师:哦,这位同学说到了标志的类型,那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吧!谁愿意来归类说给我们听?

(学生自己归类总结标志类型)

交通标志在我们的生活中十分常见。在教孩子认识交通标志的环节中,教师首先由上一环节中孩子们接触过的红绿灯引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交通标志的图片,并让孩子们自己说一说自己对这些交通标志意思的理解。

接着,教师依次向孩子出示了三组交通标志的图,并让孩子们仔细观察,看看他们能发现其中的一些什么奥秘。其中,有个孩子说,第二排的第一个标志和第三排的最后一个标志是一样的。

关于第二排的第一个标志和第三排的最后一个标志是否相同这个问题的出现让老师觉得既惊奇又惊喜!惊奇的是,在试教的时候没有一个孩子发现了这个问题;惊喜的是,这一内容在我的预设中是有的,而且是一个难点呢!

教师紧紧抓住了这一机会,让孩子们进行分析。

到了这里,孩子很自然地就能归纳出“禁令标志”、“警示标志”、 “指示标志”三大类交通安全标志,从生活中常见的交通标志入手,训练孩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孩子们讨论和思考的热情是最高的,因为这个环节留给了孩子们很大的空间,让他们去观察、思考、交流、甚至起冲突,最后总结。这是一个思维发展的过程,孩子们在活动中进行了一次“头脑风暴”,更加深刻地认识交通安全标志。

 

三、情感观念生活化

(播放学生在交通安全馆体验酒后驾车的视频)

师:同学们,看到这样的场景,你想说些什么?

1:我想说,酒后驾车太危险了!

2:我看到撞车的情景,心里“咯噔”一下,快要吓死了!

3:我觉得酒后驾车太恐怖了!我回家后一定要告诉爸爸,以后再也不要酒后驾车了!

……

在孩子们生活的学校里,有一个“交通安全馆”,孩子们几乎都去交通安全馆体验过。课堂上,教师就给孩子充分的时间畅所欲言,说说自己在里面看到的、听到的、体验到的内容,一些孩子还说到了自己的感受。

接下来,教师展现了一个孩子体验醉酒驾驶的视频。在看的过程当中,许多孩子不时发出惊愕的感叹声,还有几个同学忍不住小声讨论了起来。视频的最后,由于饮酒过多,两车相撞,发生了十分严重的交通事故!面对这样的情景,孩子们浮想联翩。

孩子们说了许多自己的感叹!也从心灵更深处认识到了违反交通规则的害处!其中有个孩子由看视频联想到了自己的家人,说自己回去要提醒爸爸不要酒后驾车。这说明孩子已经将情感观念自然而然地生活化,并且联系到了自己的生活中了。

这仅仅是个开头而已。因为醉酒驾车的只是开车人,而孩子们更多的是以行人的角色出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因此,接下来,教师从行人违规的角度讲问题进行了又一次的阐述。

在课堂上,教师向孩子们展示了这样一组数据:据统计,中国每一年交通事故死亡9万人,相当于我们全班人数的2000倍!排世界第一!

师:这是为什么呢?

1:因为醉酒驾驶的人太多了,就引发了很多的交通事故。

2:因为路上的行人会乱闯红灯,才引发了惨剧。

3:电动车会在马路上到处乱窜,发生交通事故。

(看来,任何原因都有可能造成交通事故啊!)

师:那么,从我们行人这方面来说,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这个问题一出来,孩子们立刻展开了针对闯红灯的讨论。教师趁势向孩子们展示了行人闯红灯的照片,以及行人闯红灯后被撞飞的视频,触目惊心的图片和视频让孩子们倒吸了一口凉气!

趁热打铁,教师出示了以下资料。

据了解,南京2009年因为闯红灯有2.3万人受到交警的处罚,其中还不包括未被发现和未被处罚的闯红灯的行人。

  行人闯红灯将有以下惩罚:

1、在街上执勤15分钟

2、罚款20

3、抄告单位

通过这样的刺激,孩子们能够真正从心里认识到违反交通规则的害处,并且提醒自己要遵守交通规则。

教师自认为这个教学环节还是比较成功的,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展示,通过孩子们的相互讨论,通过引发孩子心灵的震撼,警示的效果已经达到了。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认识到,交通事故其实离他们并不遥远,违反交通规则的后果也是十分严重的!由课堂中的震撼体验引申到了自己的生活中,让情感观念生活化。

 

一堂课下来,不论是上课的教师还是听课的孩子,收获都很大。个人觉得,这就是品德教育,同时也是“苏派教学”提倡的教育应当回到事物本身去这一观点。教学内容既要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既要来源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回归到孩子的现实生活中去,为他们的生活所服务。

品德课堂就是生活的课堂,它就是应该和孩子的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课本知识生活化,能力训练生活化,情感观念生活化。品德课堂就是应该具有这样的现实指导意义,让孩子们在课堂中走入社会、思考社会、体验社会!

在“苏派教学”的引领下,我们将进一步积极进行课堂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力争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让教育越发贴近孩子的生活,积极创设出没有围墙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