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观察是人类对现实感性认识的一种主动的形式,观察力是智力的基础,是看出对象本质的能力,是对当前事物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能力。笔者在生本课堂中学生有效观察力培养的实践研究中,立足于小学美术课堂,运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其掌握观察的方法,避免外界及自身因素的干扰,专注地进行观察活动,并且做到深入细致,由此及彼,提高观察的效率,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美术作品的质量和美术课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
关键词:生本课堂 有效观察力
美术教学以其视觉艺术的固有特性,在发展学生观察力方面,起着尤为直接、有力的作用。在整个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活动过程,观察力的培养始终贯穿其中,然而,许多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常常出现偏差,“不会看”或者“看得不细”,对事物的形体、色彩、空间感知的某些特征容易忽略,导致观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不能使观察到的对象在作品中得到很好的表现,并直接影响了表现力、创造力的发挥。因此,如何立足生本课堂,使学生避免外界及自身因素的干扰,专注地进行观察活动,并且做到深入细致,由此及彼,提高有效性,是培养观察力的关键。
自承担学校“生本”教育试点班的美术教学工作以来,笔者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尝试着将生本教育的理念运用到具体的美术课堂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进行有效观察,提高审美能力,初步的实践取得很好的效果,总结出了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生本课堂中学生有效观察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具体阐述如下:
一. 课前自学——明确主题,发展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
布置课前的自学,看一看、画一画等,贯彻了这些方法才能保证“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落实。生本教育强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师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试上。这是生本课堂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尽量在每次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如发放学习单,搜集素材等,让孩子了解观察什么,为什么观察,使他们的观察活动具有选择性和针对性。
小学生在观察对象时,还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视觉,一会儿看这,一会儿看那,没有目的和计划性。而有效观察力具有着目标明确的特性,要求学生将有意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观察对象,专注地进行观察活动。明确主题的课前自学,能够引导学生从观察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打破概念中的形象,摆脱简单化、符号化,其中对象的特征和细节成为观察中必须明确的主题。
1.寻找对象的主要特征
课前自学活动中,教师向学生强调观察的主题,指导他们将目标放在寻找对象的主要特征上,发现对象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地方。这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充分训练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力,达到了较为理想的观察效果。
课例一:《各民族朋友》的课前预习
搜集有关各民族朋友的资料,观察并思考:
你喜欢哪个(些)民族?
他们是什么样子的?
用简短的语言说一说他们的外部特征,大家猜猜这是什么民族。
学生作品1 学生作品2
本案例通过民族素材的搜集、各民族人物形象观察任务的布置,引发学生对这一主题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前的自主性学习中获取对各民族主要特征的认识与把握。之后的课堂练习中,学生们都很注意对不同民族在相貌、服饰、居住环境等方面的不同特征的表现。因此,寻找主要特征是进行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必须明确的主题,是培养、发展观察能力的重要举措。
2.发现对象的生动细节。
形象的真实与丰满离不开具体生动的细节。在课前自学活动中,教师向学生明确这一主题,引导他们针对性地去观察与发现对象细节,使观察专注而有目标。
课例二:《远古动物》的课前预习
观察思考,就下列问题说说自己的看法:
图片中是什么动物?
它们在干什么?
你有什么发现?
如果用绘画的方式来表现这些动物,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作品3 学生作品4
本案例的预习中,学生通过对两种恐龙四肢、脚趾、体型等方面细节的比较,得出食肉类与食草类恐龙的区别,在课堂作业环节中刻画出食草恐龙庞大的身躯、细长的脖子、粗细一致的四肢,食肉龙锋利的牙齿、尖锐的爪子,发达的后肢与短小的后肢等,从这样的有着生动细节的作品中,我们感受到真实而具体的动物形象,不得不赞叹孩子们敏锐的观察力。
二. 课堂探究——提出要求,发展有条理、细致性的观察
明确主题后,课堂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引导学生有计划有条理地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探究,使观察全面细致又整体有序地进行。
1.强调观察顺序
面对观察对象,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观察要求,强调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探究,培养观察的条理性。一般情况下,笔者要求学生在观察时自上而下观察对象特征和细节,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逐渐养成了较为良好的观察习惯,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观察。在此基础上,学生再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观察技法就变成了可能,如自下而上、由点到面等等。这些个性化观察方式的前提条件是条理性,是依据一定的顺序来观察对象。因此,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提出观察顺序的要求,以培养、发展学生的观察力。
课例三:人物写生教学探究
在不影响正常教学进度的前提下,抽取10~15分钟课堂教学时间进行人物写生练习。写生时,担任模特儿的学生坐到讲台上,其他同学则在各自的座位上从不同的角度写生对象,要求从头型、发型、脸型、五官、身材、服饰等方面观察人物特征和细节并加以表现。
学生作品5 学生作品6
这样的写生练习确保了对象处于相对的视觉高度,使教室里的每位学生都能够对其进行观察和写生。由于座位的区别,坐在教室左右两侧、前后、中间位置的学生可根据观察的实际情况进行人物头像、胸像、半身像或全身像写生。这样的程序安排,既符合大多数人的视觉习惯,又条理清晰,细致周密,不会造成观察的疏漏。
2.强调整体观察
课堂教学的观察与探究活动中,教师应向学生强调整体观念,并贯穿于整个过程。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物体的表象,大小、形状、色彩、位置……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与参照,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当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时,要求注意所观察的部分在整个人物结构中的关系。
课例四:人物写生作业比对
学生作品7 学生作品8
以上两幅作品中对侧面及正面人像的表现,不难看出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注重了对象的结构特征及整体关系的把握。通过有秩序的、全面的观察,人物的比例关系、基本动态在互为参照、井然有序的状态中得到确认和定位。整体观察,是教师在写生教学中必须始终向学生提出的一项要求,是发展有效观察力的重要因素。
三. 交流评价——掌握方法,发展理解性、概括性的观察
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对外部对象体会和研究的过程,是观察、分析、理解、概括的过程,是眼、脑、手合用的过程。有效的观察,总是和积极的大脑思维活动紧密相连。边观察,边思索,只有在感知的同时伴随着对对象的理性的分析,才能使我们的观察既整体概括又细致深入。而生本课堂的教学更证实了学生获得能力,提高本领,不能被告诉,不能被灌输,只能靠实践靠学生自己的活动学习,即采用实学模式,这是提高本领的基本模式。呈现于美术课堂的展示交流环节,我特别注重学生的相互交流与评价,引导他们掌握观察方法,发展理解性概括性的观察。
1.对比分析
在作品的展示交流活动中,引导学生在观察中的进行比较,有助于发现事物特征,通过比较,学生能更清楚地了解对象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地方,从而更好地理解对象、把握对象。
课例五:《诱人的食品》的课堂展示
在《诱人的瓜果》基础上,我拓展课题外延,让学生们用彩色油泥塑造《诱人的食品》。课堂上,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因为我们要开一个“食品博览会”,把制作好的“食品”一盘盘地端到讲台上,看谁的最诱人。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要挑选出最心仪的作品,并进行点评交流。
本案例通过点评交流,许多孩子现场感受到不能仅仅按照自己的感觉和生活经验中形成的概念来塑造形象。同样品种的物品,掌握了观察方法,懂得比较外形、色彩差异观察结果的学生,则能在这样的比较中得出准确细致的结论,从而更生动形象地表现塑造对象,使观察达到了一定的深刻性。
2.由此及彼
观察的细致入微和向深层次发展,离不开由此及彼的逻辑推理。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儿童的观察力偏向于直觉,如画正面的人物坐像,他们往往会凭直觉将人物的下肢部分完全画出,以至于坐着的人画成站着的。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引导学生通过由此及彼的联想,使不易理解的较为深奥的人体透视关系为低年级学生所掌握。
课例六:正面人物坐像写生的课堂教学
笔者引导学生观察圆柱体,比较垂直状态和水平状态下圆柱体的变化;再请学生联想人体上类似圆柱体的部分,学生很快理解了坐姿与站姿下肢的透视变化;再次观察写生对象并加以表现。
学生作品9 学生作品10
本案例中我们所看到的,学生将观察中的理解表现到画面中,体现出其观察力的高度概括与深入。
四. 需注意的问题——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合作者中的首席
笔者认为生本课堂首先应当浸润着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气息。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深度与广度,更是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要转换角色,从“知识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组建起“学习共同体”,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探讨,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暂缓批评,激励善待学生,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自在的放飞。
其次是教学活动中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重要性。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能超越教材,积极地审视,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在激活学生思维方面大做文章,巧作文章。如何调动学生“观察的有效性”呢,要善于开发、引用情景和案例,巧妙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美术鉴赏水平和能力,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美术潜能,使学生热爱美术,懂得欣赏美,从而全面提升艺术素养。
另外教学活动中应体现“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只有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知识能力基础上的课堂教学才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才能最大程度发生共振共鸣;只有把学生当作学习任务的“首要责任人”,教师由教的“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时,“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才能实现。同时要把思考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让他们在质疑问难和讨论交流中提升观察的能力,获取成功的喜悦。
最后还要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美术活动是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自己提炼概念并加以表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视为直观感受对象,走出造型概念化的约束,表达自身认识与理解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保护学生的个性。只有教师鼓励学生的个性发挥,保护其观察外界事物的热情,才能最终使学生养成浓厚的观察兴趣和随时随地的观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