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一画一道理,一字一词一故事
------字理教学法在小学低年段教学中的运用
张薇
汉字是世界上比较古老的文字,蕴含着富有魅力的文化深意,充满着横竖撇捺的组合韵味。汉字的学习过程也是丰富情感,感悟文化的过程。新的语文课标中提到一、二年级学生要认识常用汉字 1600个,其中800个会写。对于年龄小、思维方法不成熟的孩子而言,不是件容易的事。如何教给孩子高效正确的识字方法。激发他们内在识字写字的兴趣?运用字理,多元识字,能让孩子们日渐沉浸汉字独特的韵味中。
(一) 字理识字法的特征
语文课标中提到“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充分 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的方法;力求实用 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 教学情境。”汉字具有表意性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形与义有着紧密的联系。汉字历经岁月沧桑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能追本溯源,字理,就是指汉字的构字依据和组成规律上去探索字形与义的本质联系。字理识字教学顺应了汉字的特征,从意义上去理解构形、读音,和汉字各部件的联系,使学生明白构字原理,领会字与字之间的联系。最终能让学生见形知义,晓义知形,从简单机械的抄写、背诵中解放出来,走进汉字的奇妙境界中。
儿童思维相比于成人而言,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字理识字法将汉字的构形理据直观地展现在学习者面前,引导他们去观察、去思考,加深了感性认识,发展了形象思维,让处于低年段的孩子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强化了记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主动建构识字的思维模式。
(二)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字理识字法?
一、立足字理,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汉字最早的造字方法是象形,是描摹事物的形状来造字的方法,低年级的识字最先出现的就是象形字,而低年级的孩子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因此在课堂上立足象形字的字理,出示汉字原始图形、分析图形与字义的联系、出示图到字的演变与联系、分析图形义的联系能将将汉字的演变过程演示给学生,把汉字还原成一幅幅图画,让学生由具体的图画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汉字,降低了汉字字形与字义的理解难度。在教授《家》这一课时,我先出示“家”的古体字 ,告诉他们,古时候的人在自己家里饲养家畜,养猪养羊养鸡,这个图形就表示一所房子里有一头猪,这就是“家”的来历。孩子们可开心了,在这个基础上再教授字的笔顺,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再如教授“燕”字,出示“燕”的古体字 ,让学生了解到“燕”是由燕子的形状演变而来的,对古体字字中的头、身、尾巴、翅膀进行分析,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强化字形,并让他们画一画、写一写,这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大增,还主动找出其他的象形字(火、木、水等)自己画图对比。如此的图字结合和形义联系,能有效地加深学生对汉字本义的理解。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独体字是较为简单的象形字,具有实物的形象笔画也简单,抓住独体字的教学契机,让学生在独体字的字理上打实基础,有助于学生较快理解合体字,课本中的“禾、手、木、鱼”等字就是一幅幅生动的简笔画。利用这些字,进行“图文对比”,追本溯源,能极大增强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再扩充到其他较为复杂的字,尤其是表现古人生活、生产、战争等方面的字,图示法能帮助缩短古今历史差距。很多的象形字日后用作构字率极高的部件和部首,学生掌握了构形原理后,学习以它们为偏旁的合体字时就能正确理解并不易写错了。例如,理解了“日”的形义后,对“晾衣服”就不容易写成“凉衣服”,“寒暄”就不容易写成“寒喧”了。在生动、活泼、轻松的氛围中开启汉字字理之源,能激发学生兴趣,为识字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渗透字理,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字理识字给静止的符号增添了很多栩栩如生的故事,《汉字世界》中说:“汉字是摩写宇宙万物的物名及事理,汉字是负载着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的全息符号。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准则等均完整地包藏在汉字当中”。在课堂中运用字理识字法时,就要渗透“字形藏理、字音通意、同形同宗、同音通意”的理念,让学生感受到汉字中蕴涵的伟大智慧。记得讲到简单的“人”字时,我说,“人”就像一个人的样子,一撇一捺像人两只脚站立,所以古人希望我们做人能堂堂正正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而另一个字“仁”,和“人”是同音字,这两个字也有相通之处,做人就得从“仁”出发,仁义为本。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度”地渗透字理,培养他们的发现汉字规律的识字能力。
在学习完“鸡鸭鹅”这些跟鸟有关的词语后,我又出示了很多其他鸟类及相关的词语,如大雁、孔雀、飞翔、翅膀等,这些词语带有“鸟、羽、隹”。学生在不断地感悟中,很快就得出结论:带这三个偏旁的字一般都与“鸟”有关系。我又考一考他们对于“集”这个比较难的字的理解。孩子们有了一个知识前提“‘隹’跟‘鸟’有关”,马上就能说出:“鸟落在树木上,这就是‘集’。”这样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字理,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字理知识,去探究发现新的汉字知识,增强识字能力。
同时,日常生字教学字理的渗透,也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根据义旁规律系统识记生字。例如 : 学到“货”字时,我指出古人没有钱,就用贝壳充当钱,所以久而久之带“贝”的字大都与金钱、财宝有关,“财、资、贪”这些等带“贝”的字的含义就不难理解了。学到“船”这个字时,我指出,带“舟”的字大都与船有关。同学们自己也能总结出很多规律,同偏旁的字都是跟同一种食物相关的,利用义旁带字法进行教学,掌握一个基本字,可以学习一大串与此字相关的字,有助于学生掌握构字规律,形成学习迁移,学生的识字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三.探究字理,扩宽学生识字渠道
教育的一个直接目的是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汉字多而复杂,为了让学生减少枯燥无味的机械记忆,应该多鼓励孩子们自身去探究汉字字理和构字规律,以便能在自学时举一反三,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认识事物,并会用高涨的热情,更积极的方式再去“探索新知”。
在教授识字中品字形结构的字时,我先解释了品字的由来:喝了好几口茶,“三”在古代代指很多。所以很多字都是由相同的字重复叠加起来的,同学们自然而然就理解了“晶”、“森”、“磊”等品字形结构的字的意思。从字形入手,通过批量归类,总结出汉字内在的联系,轻轻松松学会了一大串字。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识字教学要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交给学生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把识字教学和语言训练有机整合,把识字教学放在学习的整体中,尽量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学习,探索识字方法,在语境中识字。因此,在教学中我也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去总结出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比如在“特”字的教学中,有个学生就提出自己的识字方法:“有一头牛,跑到山上的寺庙里去了,这是一件很‘特’别的事。”有个学生对“看”字提出了自己的识字方法“手放在眼睛上往远处‘看’”。还有的编出了字谜“有水一眼见底,有日天气真好,有目能看东西,有虫飞得高高”,这是对“青”的最好阐释。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去总结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如联想法、比较法、歌诀法、猜谜法等等。在对象形字的记忆中,我一般引导多采用图示法,鼓励学生用笔画出这个字最初的形状,在头脑中建立起“实物图-抽象图-古体字-今体字”的演变模式;而会意字则鼓励采用联想法,如“尖”意在描绘上面小下面大的物体。“休”一人靠在树木旁,意为休息;对于形声字则多在比较中理解“声旁识音,形旁解义”,在比较中理解记忆。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有过关于汉字教学的一段话“你看,倚木为休,合手为抱,分手为掰。‘牛’和‘羊’紧紧抓住了角的的不同指向,使温顺听话的羊的形象和牛气冲天的形象迥然不同……然而试问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借此引发孩子无限遐想,催生他们的创造吗?我们的孩子习惯了字形分析,习惯了死记硬背,他们很少能从识字中感受到汉字的魅力,学习的兴趣也就可想而知了”。字理识字法旨在引发孩子的遐想,催生他们的创造,当然老师们还要和其他的方式方法结合起来,并及时巩固,防止遗忘,让汉字的学习成为一种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