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9808
post:489808

张薇 语文 小学古诗教学:再厚一点、再广一点、再温润一点

  • 发布时间:2011-08-29 17:31
  • 作者:张薇
  • 点击量:

古代很多著名的大诗人,从小就爱读诗,如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古诗以其整齐押韵的句式和韵律和谐的音调深受孩子们的喜欢,也以其富有形象感、意境美的特征成为语文教材中必不可少的文体形式。

然而古诗教学该如何教?才能引导学生充分体会到古诗的形态美、意蕴美和情趣美呢?纵观小学古诗教学,最常用的手段无外乎“诵读”和“讲读”:有的老师认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再加上诗歌独有的节奏和韵律,是极富音乐感的文体,因此喜欢引导学生在反复的吟诵中去感悟诗歌语言魅力。读的方式也很多,老师范读、学生自读、老师带读、学生跟读、小组合作读、集体读、默读、配乐读、表演式读等等。笔者曾经在上《枫桥夜泊》时,为了唤起学生心中对于“愁绪”的共鸣,试图在感伤的音乐中慢慢地吟诵,让学生跟着去如吟如诵,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小组内共同商讨的方式。以为学生能在这悠远绵长的吟诵中能体悟到诗人的孤寂与惆怅。殊不知小学生没有诗人这种情感上的体验,根本就无法与诗歌产生情感共鸣。一读再读,也不过是配合老师的课堂表演罢了。而“讲读”,在老师们的上课方式中也比比皆是:正音、正形、质疑、答疑、指名谈理解、背诵,效率很高。但却抛弃了对诗歌意境的领悟,抛弃了与诗人心灵的对话。

古诗,形美、情真、意深。教师作为古诗和学生之间的“媒介”,应当想办法让古诗上得更有厚度、更有广度、更有温度些。

一.“厚度”:抓住诗眼,让意境更厚重点

古诗教学的归宿在于意境,意境是古诗的生命线,是诗人与当时的时代、环境、心境的复合交汇,学生理解诗词意思也好,
把握情感也罢,最终要能投入到诗歌意境当中去,境在诗歌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的
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动词化了的绿字,将无限壮美而又生机勃勃的春意勾画出来了。老师的教学重点就是放在
启发学生的想象上,再现出那桃红柳绿、碧江旖旎的意境,想象出江南树绿了,草绿了,稻田绿了,乡村绿了的图景感受
诗人心中的家乡春光无限好的优美画卷。进一步体会诗人思乡的情愫。再如《示儿》中的但悲不见九州同的一字,
统领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诗人悲痛的是祖国大好河山破碎不全,悲切的是人民大众生活在战乱频仍中,悲哀的是自己未能
看到祖国的统一安定。因此教师应借助各种手段,让学生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进入诗歌的意境当中。此时多媒体视频、
音频的呈现、想象与表演手段的运用,都是让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的有效手段。还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一
“闹”字,既是诗作的神来之笔,又是催开读者心中春意之花的关键之字。“闹”字描绘出春意盎然的枝头杏花争奇斗艳
的情景,让人在心中联想到花枝摇曳、蜂蝶蹁跹的热闹情景,也将诗人对活泼泼的春天的喜爱之情刻画出来了,因此应该
引导学生围绕这一关键字眼畅谈感想,想象春景,甚至可以让学生画出“闹”字背后的美景,一步步接近诗人心中的意境。
     .“广度” :拓展训练,让内涵更广阔点

古语云诗言志歌永言。诗人的通过诗的言语反应出来,诗歌反应出诗人生活中因为出入、成败、进退、荣辱所带来的或喜或悲或哀或乐的生活态度和情感思想,要想准确把握、领悟诗人的心境和诗歌由此反应出来的内涵,就得多对诗进行拓展。

首先要对诗人进行拓展性的了解。如教授《江雪》,放眼全诗,万里山河白雪皑皑的苍茫背景下,一叶孤舟、一根独钓、一位孤者。如何体会到诗人固守内心节操的品性?那么得先让学生通过资料去了解更多关于诗人柳宗元生平轶事、时代背景等等。他出生名门,后家道中落,为官力主改革不幸惨遭失败,被贬后仍受政敌们的造谣诽谤,这首诗正写于他被贬永州仍心怀新政的情况之下。带着这样的前置性学习,再来看这首诗,正确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就不难了。再如教学《题临安邸》一诗,通过查找资料,学生可以了解到诗人林升所处的时代南宋时期,阔权贵偏安于西子湖畔,花天酒地骄奢淫逸,置金兵占领区人民的痛苦于不顾,作者笔锋直刺赵家小王朝,警告赵家君臣:不要再醉生梦死了!结合这些背景资料,再来读全诗,解诗意,领诗情,结合几时休直把等重点词语诗人忧国忧民,痛苦悲愤的情感就不难凸显出来了学生从而能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和教育。

其次要对诗句的关键点进行拓展性的训练。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枫桥夜泊》时,围绕诗歌的关键字“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作出这样的设计1.诗人因何而愁?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愁?3.从诗中的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愁?4.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因愁做了何事?5.中外名人还留下哪些带字的名句?学生围绕“愁”展开活动,尤其是最后在脑海中搜索关于愁情愁绪的诗句篇章,比如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以及《乡愁》等等,这样对诗人弥漫在诗句中的情感特征有了更加广泛的体会。

第三,要对同类诗作进行拓展性的补充。如学习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还可以课后布置学生关注杜甫的《垂老别》、《春望》等其他爱国诗作,以及同样是抒发爱国感情的《示儿》《题临安邸》等诗,既能陶冶情操,又能补充对课文中诗的理解;学习了《小儿垂钓》一诗后,同样还可以补充阅读《所见》、《宿新市徐公店》、《村居》等同样以儿童和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品读不同诗人笔下不同的儿童形象,对天真活泼可爱的孩童理解就更加深切了;还比如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组诗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等四时,就可以开展主题性的阅读活动,广泛涉猎,牵一动十,从同类别的文字材料中受到启迪熏陶。总之,古诗教学如果见槐是槐,见柳是柳,没有一定的广度,就读不出诗词背景,读不出画意真情,也无法实现自己的生命体验和作者生命情感对话的过程。

三.“温度” :方法多样,让学习方式更温润点

古诗教学对老师的教学手段要求很高,只有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才能创设一种与其相应的情境,使学生融情入诗。在教学不妨引入这些因素,让课堂的学习充满更多温情:

唱一唱。古诗的语言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本身就具有音乐美。那么在学习有些古诗时,不妨让学生就将诗来唱一唱。如有位老师在教《赠汪伦》时,先用背景音乐《送别》来营造整个课堂的离情别绪的氛围,同时还将这首诗谱成了一首曲子,用上了《友谊地久天长》的曲子

5/ 1 – 1 / 1 – 3 /2 – 1 / 2- 3 /1 -1/3 – 5/6 - -

李 白 乘 舟   将 欲  行,忽    踏 歌 声。    

/6 0 6/5 – 3 / 3 - 1 / 2- 1 /2- 3 /1-6/ 6- 5 /1/- -/

桃 花          尺,   不 及  汪 伦 送 我  

学生跟着音乐进行情境性的表演,有板有眼地演唱,更好地理解了蕴含在诗歌中朋友之间的情谊。整个课堂也充盈着音乐的诗意、诗情与诗趣。

演一演。表演是很受小学生欢迎的形式,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意诗情表演出来,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如上《寻隐者不遇》一诗,诗人探寻隐者未能如愿,但童子却告诉师傅就在这苍茫的深山中,也许能遇得到。不过具体在哪里呢,谁也说不准。短短几句诗,没有太多描绘,没有过多铺垫,却让人联想到诗人欣喜-失望-高兴-沮丧的几种情绪变化,同时也一波三折写出了探寻过程的味道,给予了学生很大的现象空间。小演员们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表演理解:“贾岛”满脸兴奋地上场了,左看看,右望望,好似在心中感慨:青山巍巍,绿树葱葱,好一派怡人风光呀!不愧是隐者所青睐之所。咦?前面有个草庐,应该正是隐者所居之处!一棵遒劲的松柏树下,“童子”正无忧无虑地嬉戏。“贾岛”问:“请问这位小童子,你家师傅**隐者在家吗?”“童子”抬头一看,彬彬有礼而答:“真不巧,师傅今天采药去了!”“贾岛”满脸失望地叹了口气,童子安慰他:“师傅就在这个山头上呢!”“贾岛”转而又兴奋了,问道:“那我能遇到他老人家吗?”“童子”想了想,认真地说:“哎呀,那可不好说,山高云深的,谁知道他老人家会在哪里呢?”“贾岛”又非常沮丧了,只好摇摇头,叹叹气,走了。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与动作让小诗立即生动活泼起来了。

画一画。儿童的天性明显要求直观性,而用图画描绘诗歌的情景,就可以诗意具体化、形象化,一图穷千言的效果。有的诗语言美妙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对仗工整,色彩明艳,黄鹂、白鹭、翠柳、青天、白雪、船只,高地远近、错落有致,学习这首诗时,让学生动笔画一画,他们笔下的这些景物通过他们自己的方式组合起来,再结合老师的引导,同样成了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的画面,很好地将诗人白描似的语言形象化了。

写一写。古诗词中的画面,用文学的手法描绘出来,既是一种想象扩写训练,也是一种很好的反馈。如教授《池上》,在理解完古诗意思后,我启发学生联想,将自己想像成作者白居易,有一天在乡间荷塘看到了这样一幕……有的学生这样写道:“炎热的夏日,我从小憩中醒来,朝着窗子望外看,门前是一大片荷塘。此时田田的荷叶像一张张碧绿的玉盘,荷花像一个个凌波仙子在翩翩起舞。这时,我看到荷叶在抖动着,一个小娃娃头戴荷叶帽手撑着一根竹篙,驾着一只小艇从中间驶过,呀,船头还有一些鲜嫩的莲蓬,几多盛开的荷花。瞧他那欣喜而又有点紧张的样子,肯定是偷偷摸摸从家里出来玩的。他不懂得怎么把自己的行踪掩藏起来还以为自己从荷叶间穿行就不会被发现了,殊不知身后那浮萍早就被小船荡开了一条水路呢。于是我高兴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池上》”。想象中写作,很好地掌握了诗的内涵,又融进了自己的情感体验,提高了学生的鉴赏品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