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2669 post:489751
492669
post:489751

培养学生习作的真情实感

  • 发布时间:2012-09-04 16:25
  • 作者:刘淑洁
  • 点击量:

培养学生习作的真情实感

 

《小学语文新课标标准》指出:“要调动学生的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练笔说真话。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少写命题作文。

当前,一部分小学生的习作,选材雷同、内容简单、语言枯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真情实感。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习作的真情实感呢?笔者有以下两点建议:

  一、习作命题从实际出发,使学生有感而发

1. 自主选材,自由表达。

传统的命题习作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有很大的局限性,让学生不感兴趣。这种习作方式禁锢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压制了学生对新知的渴求、对学习的兴趣。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兴趣来命题、选材和采用适合自己表达的文体,唤起学生习作的动机,使学生有感而发。

2. 习作命题要有新意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工具。文字是语言的符号,习作是情感的记录。教师要做有心人,要了解学生、熟悉学生,善于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捕捉写作动机。当他们溢于言表、有话可讲时,教师要及时启开他们心灵的窗扉,使他们情感的泉水涓涓流淌。只有习作命题充满新意、富有吸引力,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有感而发。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趣,升华情感

1.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情趣

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安排,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教师上课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情绪高昂地投入学习的状态之中。

在习作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习作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选择有意义的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习作的情趣,把学生引导到主动创作的环境中进行习作。通过情境的创设,提供生动的习作内容,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熟悉要写的事或物,获得情感的体验,然后训练习作,从而达到学生习作有话可说、说真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此外,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习作的情趣,还要针对不同的作文内容采取不同的手段。

2.引导感受生活,激发学生真情

人文精神的弘扬和文化底蕴的充实都是为学生的做人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了坚实的基础,有了厚实的底气,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才能得心应手。朱熹说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习作的内容和情感都来源于生活实践,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同样也是学生习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教师要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活动,引导他们感受自然和生活的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十分重视通过生活实践,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和体验生活,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浓厚的人文陶冶。

总而言之,习作教学“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在新课标下的小学基础习作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段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教师要善于激发情感,以真情来引导学生体验自己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在感动中敞开心扉、流露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