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9540
post:489540

陈功《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 发布时间:2011-02-21 17:05
  • 作者:陈功
  • 点击量:

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公民意识的培养刻不容缓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陈功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认为,分数以外最应赋予学生们的是公民意识,因为成为好公民不仅关乎他们自身的幸福,也关乎社会和国家前途。我们经常说教育要将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个体需要结合,那么,结合点在哪里?结合点就在公民教育上。于是,我成了公民教育项目指导老师。在与公民教育零距离接触后,我清楚得知道合格的公民是一个现代民主法治国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小学生是未来的创造者,他们应关注自己身边的、生活中的一些公共问题,大胆地思考,积极探索。但同时,我也清楚地意识到,我国是一个缺乏公民教育传统与实践的国家,公民意识在我国仍很淡薄,开展公民教育定会荆棘丛生、困难重重。基于此,接手这项工作时我是矛盾的,而我的公民教育指导工作也就在这种矛盾中展开了……

开始确认社区中存在的公共政策问题和选择班级研究的问题两个步骤我进行得相当顺利,很快便确立了“老小区楼道灯年久失修问题作为我们研究的问题。当时,全市的老小区出新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我想我们的选题应当是很讨巧的,解决起来应该比较容易。于是,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我把参加课题的24位学生按每组6人重新分成了四组,每组负责一个搜集信息的渠道,要至少搜集二到三个事例资料。依照我的指导,学生兴趣盎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调查。孩子们通过走访调查、上网查找资料、访谈社区居民、电话采访等方式收集到活动所需要的各项资料。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同学们发现了目前很多老小区存在的不合理的现状,但同时困难也随之而来。丹凤街道谢主任说:“改造需要资金,老小区物业费都收不到,没有资金投入到楼道灯上,而且,老小区流动人口多,电费谁承担?”随即,同学们通过电话采访、上网查找资料、读报等形式,还了解到了跟目前老小区楼道照明设施管理有关的相关政策,如2004年1月6日颁布的《普通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等级标准》、2003年6月颁布的《物业管理条例》、2000年3月1日颁布的《南京市物业维修基金管理办法》对楼道灯的完好率进行了具体要求,明确规定了相关单位必须依法承担物业管理区域内相关设施设备维修、养护的责任以及规定物业维修基金专项用于房屋共用部位、共用设施。

然而,当孩子们满怀希望得对政策进行研究,实地调查,去法院、房产局走访后又一筹莫展了。孩子们电话采访了房产局相关工作人员,答复是:“修理楼道等的维修基金需楼道内居民集体申领,民众一般嫌程序繁杂,也没有什么人来申领过。”随即,孩子们走访社区,了解到很多老小区居民不愿交物业费,小区几乎没有物业管理,有的居民认为现在办点事难,只要自己生活不受太大影响,也就懒得去解决问题了。活动进行到此,编制班级方案就成了孩子们的头疼事。

于是,在这个节骨眼上,我让所有参与的同学讨论了各种可供选择的政策。然后把各种可供选择的政策分写在纸张上贴在教室的四周,每个学生随时都可以写出该政策的优点或缺点,让所有的人员讨论了各种政策的优缺点,进行投票确定哪种是比较可行的政策。经过孩子们的调研、搜集、整理、分析,方案终于出炉。在制定的方案中,我们有以下的设想:向社区反映问题,建议社区将所管理的居民意见集中,向政府申请专项拨款;没有规范物业的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向房产局申领维修基金;建议供电公司将电路进行整改,接到电力部门的主干线上,电费直接从居民用电账户上扣取;向政府建议推广使用太阳能楼道灯系统;针对没有规范物业的小区,可以征集热心而又比较空闲的人士,请他做一名电费的采集者,协调每个单元住户,然后楼道里所有的灯都从这一家接线,专门安装一个楼道灯用电的电表,产生的电费每个月按户分摊;建议街道居委会联系辖区相关单位,争取他们公益赞助同街道的照明设施安装,同时可以建议街道发动党员和辖区大单位主动“认领”楼道电费。当一个个美好的设想摆在大家面前的时候,同学们又见到了曙光。为了让活动开展得有实效,他们利用节假日时间开始了自己的行动,并将这段时间的调查结果整理成文,以书信的形式提交到市委朱善璐书记的手中,在南京市政府网站市长信箱里给分管城市建设的陆冰副市长写信,希望能得到上级领导部门的关注;同时我积极指导学生抓住即将召开的人大会这个契机,向作为人大代表的阎勤校长提交了一份政协委员的议案。

2010年1月6日,孩子们邀请了省人大代表、玄武区公民教育项目组负责人、大石桥街道主任担任听证员,举行了听证会。扬子晚报、晨报记者得知此事主动莅临会场。听证会结束,省人大代表阎勤对孩子们的表现给予了肯定,她说:“这个问题很有研究价值,关系到公民的切身利益,同学们在研究过程中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包括走访相关部门、向市委书记写信反映情况,对小区居民进行宣传,寻找解决问题的合理途径和方法,这正体现了你们作为一名小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在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将在月底的人大会上将这一问题提交到人大会上。也希望大家继续积极行动,让这一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孩子们信心倍增。更没有让我想到的是1月9日晚上,我接到校长的电话,称市委朱善璐书记在1月8日晚加班实地考察,朱书记表示,孩子们的研究问题正是党和政府一直关注的民生问题。他高度肯定了孩子们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公民意识”,并表示很快会给孩子们回信。当时,我的激动之情无以言表。我将这一喜讯告知孩子们,大家沸腾了。之后,我们又通过媒体了解到朱书记在有关工作会议上重点提出了小区照明设施年久失修问题,并组织进行了讨论。活动进行到此,大家的积极性更加高涨,活动初显成效。

两周后,仍沉浸在喜悦中的我接到校书记打来的电话,让我去校长室。进了门,只见社区主任双眼湿润,显然刚刚哭过。原来,她们已经决定按照市政府的意见,免费对居民楼道灯进行改造,可有些居民不仅不配合,还出言不逊,工作难以顺利开展。社区主任哽咽着说:“我们很愿意为老百姓办实事,可是有的人就是不乐意,声称政府爱在几楼装在几楼装,反正自己用不着,楼道亮不亮管他何事……”回到班级中,我心情沉重,将问题抛给孩子,没想到孩子们倒信心满满,说他们会想办法。孩子们畅所欲言,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向校长室汇报,希望学校能给予社区工作支持,校长书记欣然应允社区有需要附小义不容辞;利用假日,孩子们积极配合社区做工作,制作了一些张贴画、宣传标语给小区物业、居委会,张贴在老小区公告栏,向居民们宣传楼道灯年久失修给市民们带来的不便和危险。

春节前,学校周边的老小区,如蓁巷、沙塘园的楼道灯终于相继点亮,人们在光亮中迎来虎年。

【评价与反思】这次实践活动中,从选题到研究现有政策再到提交自己的方案、行动直至最后行动取得了成效,我和孩子们一起经历着、感动着。

活动中,孩子们认真实践,我们悉心指导,让他们在实实在在的实践中,真真切切地体验实施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的神圣。孩子们的思维越来越活跃,处理事情、分析缘由等能力越来越在行。作为公民,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充分行使了自己作为公民参政议政的权利,为社会的和谐出谋划策。他们在体验中感悟,感悟中收获、成长。他们发现自己在渐渐摆脱孩子的稚嫩,学会了相互配合,相互帮助,更学会了坚持。

在一波三折的活动历程中,我们也发现,在有些重大的事情面前,除了由政府组织的公共行为之外,很少有公民个人的声音。在民间则存在着观望、自保、冷漠、拒斥等现象。这些都反应了我们现代公共精神的不足,反映了我们缺乏现代公民与社群应有的“自主、公心、宽容、理解、同情、正义、责任、参与、奉献”等风范和风尚。这就让我们想到经常会目睹或听到的公共设施遭到破坏的事情;在学校中,学生只听老师的安排和指令,一旦离开学校,就很少关心公共事务等等。这其实正是公共精神的缺乏。

而这次公民教育活动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公民教育的重大意义和价值所在。作为一名教师,以前我也只习惯于完成自己教师份内的工作,对身边、社会中的公共事务,总认为应当是政府的事情。而让我震憾的是,我们平时完全信赖和依靠的政府,对于这小小的楼道灯,虽然有所谓完善的政策规定,但在实际操作时却是无能为力!政府作为公共政策的制订者和实施者,在制订政策时不可能事无巨细、包罗万象,而在施行其政策时更不可能一呼百应、轻而易举,总而言之,公共事务的管理者毕竟是少数人来实施的,总会因为主观因素或客观方面而存在部分瑕疵和缺陷,这时就需要作为公民的大多数人来参与,对政府的行为予以监督,对百姓的权利进行维护,最终我们的社会才会在各个方面有所改变、有所进步、有所发展!这正是我公民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可遗憾的是,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却缺少公民意识和参与精神。

为什么很多人缺少公民意识和参与精神?这次公民教育活动使我苦苦地进行思索。我感受到最大的问题是我们中国人对个体的能力缺少自信,更对集体的力量缺少实践。纵观这次的活动,小小的楼道灯这一在普通百姓看来微不足道的却又难以解决的小事,却被一群十岁的孩子圆满地解决了,其中并没有秘诀,只是他们头脑中有了公民的意识并行使了他们作为小公民的权利,充分发挥了个体和集体的力量而已。而我们身边的其他人呢?平时也许对现实抱有诸多不满,可他们也许从来就没有想到过通过自己个体或集体的力量去行使权利、改变现状。

所以,社会公共意识的培养才是当务之急。所有的文明成果必须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上一样,公民社会不会从天而降,需要踏踏实实的公民教育,要让每一个公民在道德上有自主意识、独立人格、集体主义意识、公德意识,在法律上有权利意识、主体地位意识、法治观念。还要从实践入手,引导公民参与政治、民主实践,了解政治知识,提高政治参与的技能。对于中国的未来,作为教育者,尤其是公民教育工作者不应让学生盲目地接受讲义,而应教会他们把基本原则融会贯通到具体的社会事件之中,把社会上发生的事件作为学校讨论的一部分,使他们能够参与进去。有效的公民教育应当帮助学生发展公民技巧,帮助他们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开展活动,学会用不同的策略来解决困难及问题,及时恰当地作出决定并付诸于行动,以及通过说服、谈判等方式来寻求社会和谐,并积极地参与公民事务与活动。

矛盾中探寻,探寻中深省,中国对公民社会的要求迫在眉睫,正如思想家李慎之所说:“要养成十来亿人民的公民意识,即使现在马上着手,也至少得要五十年到一百年才能赶上先进国家。”那么,我们还有时间再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