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可以这样做教师》读后感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于江
开门见山一些吧,我的桌面上放着这本《今天可以这样做教师》。看了几天,有点想睡。我知道有很多人写读后感的时候,会摘录其中的名篇佳句,感慨一番,感动一番,对比一番,反思一番,但我不喜欢这样。我喜欢跳出来反对。因为反对比赞成更加需要思考,更会让一个人保持头脑的清醒。
恕我不再寻章摘句了,只谈观感。这种书属于教育系统里的励志类书籍。大概是有了“百家讲坛”之后吧,全国各地的成功学家们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他们传播着自己的传奇故事,介绍着自己的成功经验,自己没有的,就挖别人的,然后以伯乐的形象示人,以布道者的身份自居。唉——还真有人死心塌地地相信!
今天,我就来充当一下说皇帝没穿衣服的小屁孩,烧一把火,惹一把祸。
国人写作的文章有三大特点。
一、能够介绍的经验都是成功的。市区里,各大书店在卖商业类书籍的地方一般都有台电视,里面会放着各类大师、专家、教授或成功人士给一帮人上课的视频。这些人语言的套路大多差不多——先抛出一个观点,然后跟上一个成功事例加以佐证。如“我们为什么不努力?我们一定要努力!两年前,我在上海认识了一位女士,当时……我就跟她讲……前两天,我又见到她,她跟我说多亏了我当年……,现在她成功啦。你们看看……”这路货只会讲成功的原因,闭口不提失败的经历,用一次辉煌的成功掩盖后面不知道多少的失败。在作者看来,此时此刻,仿佛成功是必然的,失败仅仅是偶然的,而且还是因为你没领会到位,并不影响我理论的伟大光荣正确。
我想起一百多年前的义和团,大师兄们也是如此教导不明真相群众的。烧一把黄纸,叫一声“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神功护体,刀枪不入。”贴一张鬼画符,就让拳民抄起大刀冲进洋鬼子的枪林弹雨里了,死了一大批,几个命大的逃回来,跟大师兄说不好使啊!大师兄痛心疾首——我早讲过了,都怪死了的这帮人信得不诚。
这书里的“神迹”,很有这样的逻辑。托尔斯泰曾说过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定义什么是幸福何其难啊,但圈定一下什么是不幸就容易得多了,所以,我更想看诚实的失败案例,介绍介绍失败的经验。劝告同学之人,别指望看《哈佛女孩》,就能把女儿送进哈佛;别指望学巴菲特,就能成为金融大鳄;别指望听俞敏洪讲课,就能成就一部自己的《中国合伙人》。
我们太爱果实,也太爱忽略果实背后的阳光、土壤和果农了。
二、哭爹喊娘式的感动。上大学那会儿,我的一个教授外国文学的老师曾说过,中国人笔下的正面人物,一定要把自己以及自己的妻儿老小,街坊四邻,亲朋故旧折腾到八级伤残才算罢休,不如此,不足以凸显其高大光辉的形象,要能可歌可泣。后来,我就去对号,哇——还真差不多,董存瑞,焦裕禄,孔繁森……在讲述其故事的时候,总会冒出:他妈重病快死了,他还故意装不知道,继续工作;自己得胃病了,咬牙坚持不休息,生生把小病拖成大病,最后英年早逝等情节。镜头一对准,要么是自己,要么是身边人,一定要哭,一定要竞相比惨,一定要让看的人跟着一起哭才达成效果。这个中缘由,感兴趣的,不妨参阅《娱乐至死》这本书,启发会更多。
我时常在想,犯得着这样吗?如果一个个优秀教师的境遇都是如此惨状,那谁还愿意干这份职业呢?径直抱着想要病痛缠身的想法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然后还一门心思地把自己和家人往死里折腾,这是所谓的成功经验还是自虐教程?
所以,我更愿意看一些写教师幸福生活的文章,在文章里,老师们吃得饱,穿得好,有钱有闲,学生尊敬师长,老师安心工作,开开心心上班,快快乐乐下班。这不就是“正能量”吗?
此外,这类文章的用词一定是煽情的。不是“百合盛开的心田”,就是“‘差生’的天才路”。翻看文字,基本上就是无知少年经由老师点化,痛改前非,弃暗投明的思路。这里是不是有点过于夸大老师的作用了。我就是记性好了一点儿,想了想,似乎关二爷也是这么一路被写,最后封神的。想到这里,我又不禁非常高兴,暗暗劝慰自己:“好好干吧,你可是将来要封神的人物啊!”
三、赶不走的老外。这年头,写文章不拽两句英文就仿佛不显档次。写书不拉来两个外国专家压场子,就仿佛显不出作者的国际视野。杰米教授,汤姆博士……反正你我都不认识;讲的什么也听不明白,反正会有个中国人去“翻译”的。听说这些年,有些搞外贸当倒爷的公司都喜欢从外滩大街上找几个喝高了的老外,戴上金丝眼镜,穿上西服,在新闻发布会上冒充一下草台班子公司里的CEO,为啥呢?北京人讲话——镚儿有面子。
记得上高中的时候学历史,讲到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时候,老师一个劲儿地强调:“啊——这个——只学外国的坚船利炮,而不学外国先进的政治制度是不行滴!”好吧,今天我们都忘了。那外国的教育环境和我们一样吗?外国学生还信教呢,周末一家人要到教堂去义务劳动;公民权利、义务与民主思想的普及;外国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是“性恶论”;教育模式是大众教育,目标是提高国民的整体水平,而不在乎有多少人拿了奥数金牌,如果哪个孩子对某一方面感兴趣,就让他走下去。这些教育的背景与我们一样吗?不一样。那听他们介绍在那种环境下的成功经验,对我们来说能有多大用处?说来说去,都像苹果树上嫁接大鸭梨,不伦不类。
好吧,如果非拿万能的辩证法,来个国内与国外两者是“和谐统一”地,那我也没办法,因为这也能统一,那也能和谐。但有一点,我就真的不大明白了,看着这些外国人的汉译文章,怎么字里行间都隐约有些“中国特色”的元素呢?不会杰米教授,汤姆博士只是被请来冒充当“CEO”的吧?
前几天,我的一个同学转来一篇短文,里面有一句话蛮有意思的——“跟着苍蝇,你会找到厕所;跟着蜜蜂,你会找到花朵。”文章扣题扣在选择的重要性上。看完这文章,我还想补一句——如果你想找到花朵,前提条件是你得能分辨出苍蝇和蜜蜂。这叫做鉴赏能力。我们读书以及做事情就很需要这种鉴赏力!并非来者不拒,一并收下,而目前我们最急缺的也正是它,否则,那裤衩大楼,棉裤大厦,还有那个……那个某报大楼……唉,怎么冒出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