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2519
post:492519

乔晓丽读后感

  • 发布时间:2013-02-27 21:26
  • 作者:乔晓丽
  • 点击量:

《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是法国著名启蒙家卢梭经过长达20年的思考,用了整整的三年时间,于1762年推出的。《爱弥儿》是世界三大教育著作之一,甚至有人说:只要你想踏入教师这个行业,那就要看看卢梭的《爱弥儿》。

一、经典分析

由于每一卷涉及的内容比较广,而时间仓促没有将内容融会贯通,只能就文中感受较多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浅薄之见。

(一)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很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 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因此,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前提。那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对事物的或学问的兴趣呢?我认为应该保持孩子对事物或学问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学习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孩子愿意接受的前提下,教师再来引导孩子掌握自我学习的方法,并在自我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习惯。

(二)在文章中我发现卢梭采取在实际生活中的言传身教和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对我感触颇深。例如:观察蒙莫朗西北方森林位置,当爱弥儿问:“做这种事有什么用呢?”我说:“这事是空闲时做的,如你认为不好,我们就可以不做,因为其他有益的事还多着呢。”那一天,我们就不再研究地理位置。第二天早晨,我们一起散步至森林,却找不到回家路,我就设法让爱弥儿通过昨天说的森林在蒙莫朗西之北,找出蒙莫朗西必定位于森林的南方,通过以前学习的根据太阳找出北方的位置,找到判断南方位置的方法,走出森林。使爱弥儿认识到天文地理还真有点用处。

当然,我们作为学校教育者,很难有那样的时间和精力,但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应充分重视儿童对社会及周围事物的认知欲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发挥儿童的想象力,使其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习兴趣。

(三)卢梭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极严格的,可能对青年教师影响也很大,他是这样说的:“人们也许希望他的教师曾经是教过一次学生的,这个希望是太大了;同一个人只能够教一次学生,如果说需要教两次才能教得好的话,那么他凭什么权利去教第一次呢?一个人有了更多的经验,当然可以做得更好些;但他是不可能这样做下去的。不论是谁,如果他相当成功地把这种事业完成一次之后,他就会感到其中的辛酸,因此就无心再从事这样的工作了;至于说他头一次就做得很糟糕,那就可以预断第二次也一定是很坏的。”我觉得这个观点对于身为教师的我们来说,是要引起我们注意的。当我们在教育上遇到了问题时,而又苦于找不到解决办法时,有时会采用一些消极的做法,也就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负责任的教师会继续探索解决之道,而一部分人就会避重就轻,绕过这个问题。对于这们来说,教师或许只是我们职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工作,但是对于我们的工作对象——学生来说,可能我们一时的偷懒,就会在他们的教育上造成一个重大的缺憾,而又没有第二次的弥补机会的。

二、相关启示

读完《爱弥儿》这部伟大的著作,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发,比如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当中应只要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等等。主要的启示有以下几点

启示一: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成长的空间

我们必须“把孩子当孩子看”这是卢梭儿童观的核心思想。让儿童自由自在地生活,自由自在地成长。卢梭说自由是人最可贵的财富。而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习时间过长,活动时间不足,仍是目前面对的主要问题。06年南京夫子庙小学对120名小学生进行了一次小调查:“学习快乐吗?”有60%的学生回答“不”;“你怎么安排自己的双休日时间?”有57%的同学回答是“上培训班、补习班”,有32%的学生回答是“做作业”。这份调查可能时间离我们比较远,但试想一下,现在调查的数据又会怎样呢?这种长期的和持久的巨大的学习压力会严重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毕竟“良好的习惯和健康的人格比什么都重要”。作为教师,我们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吧!

启示二: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

我们要“把孩子看成孩子”。他们有自己特有的想法和感情,让学生自己通过切身体验来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认识活动和活动结果的意义对他们更有效。由于中国许多家庭缺乏民主、自由的氛围,孩子自小在家人的细心呵护下长大,在学校中接受灌输式的教育,因此他们非常渴望摆脱父母、师长们看管式的教育,渴望能够体验以主体性参与为特征的社会实践活动。

卢梭认为儿童的自然天性应该让他们直接面对自然这本书,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直接观察来扩展知识范围。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可取的。让他们适当地参加社会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应该让他们“回归自然”,自己去学习和锻炼,如此所得的收获将收益非浅。

启示三:坚持“以生为主”,给学生主体地位

卢梭儿童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就是顺应人的天性发展,“把孩子看作孩子”,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这对于我们正确处理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观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教师、家长在教育教学中不要过多地干涉学生,指令学生,强迫学生,而要想方设法鼓励学生,让他们解除思想顾虑,大胆地想,大胆地做,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努力搞好学习。让我们的孩子身心得到健康地发展,让我们的孩子也能够快乐茁壮地成长。

这部长达50余万言的著作,文字十分平易,然而,正是在简洁平易的文字中阐述了许多深邃的哲理。尽管其中有一些偏激与片面的地方,但只要我们在学习运用过程中,做到有所扬弃,定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贡献自己的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