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让孩子自然生长
——读《破茧而出的四年级》
薛瑞萍老师一直是一位我比较喜欢的特级教师,喜欢她不外乎有几个原因:一是她不做作,为人真实、坦率,听过她的几场报告,总能深入浅出,道出了不少一线教师的心声,说出了很多教师不敢说的心里话。二是她和我们一样工作在一线,始终面临一线教师每天必须面临的繁琐杂事,读她的书总会产生不少共鸣,感同身受。她更让我敬佩之处还在于,这么多年她坚持把母语教育、课外阅读教学紧握在手上,她一直是学生心目中的明灯,在阅读之路上指引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前进,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学习语文离不开读书,朗读啊,朗读,这是学习语文的最根本所在。
第一次教四年级,我的内心彷徨了,教材拿捏不准了,于是寒假里我捧起了《破茧而出的四年级》这本书,想看看薛老师是怎么带四年级的。展卷读来,书中并没有多少理论知识,更多的是关于她天天坚持观察、记录的班级成长,以及一篇篇课文的教学反思,朴实的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我一次又一次沉浸于其中。细细回味,有这样一些感受深刻的地方:
一、学会放手
破茧而出的四年级是怎样的四年级,仔细读来,原来四年级就是四年级,是学生自然成长的一个放手时期。作为老师的我们懂得在这个阶段适时的放手,给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失败、落后只是暂时的,他只是为破茧而出积攒的力量。
薛老师在书中这样写:四年级了,陡然没有了那份热情和耐心,为什么是四年级,因为这时孩子已不需要从前的无微不至了。让我们在有耐心的时候付出足够的耐心,在没有耐心的时候拥有放手的勇气。并非热情减退,而是听从自然的命令,调整了热情倾注的方向,就是这样。
教学好几年,每带一个班级,班级中总会有一些学习习惯差、成绩差的“弱势群体”,经常不完成作业,道理讲了,和父母也沟通过了,可是都无济于事。为此我非常苦恼,每次有学生不交作业,我都会对他们大声训斥,怎么这么不爱学习,甚至对他们进行责罚,可以说对那些不完成作业的学生深恶痛绝,而这些学生也因为长期受到批评和责罚,在课堂上总感受如惊弓之鸟,可能每天也处在担惊受怕中。就这样,每天的我除了上课和改作业,其它时间差不多都耗费在了这些学生身上,整天忙着催补作业,使得自己情绪变得糟糕,脾气也变得越来越坏。细细想来,薛老师说得很对,每天把目光聚焦在这些“弱势群体”身上,其后果是一将无能累死千军!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把整体的学习能力和整体的学习自觉性,向着“弱势群体”所在的位置往下拉,这样做既不公平也不理智。正如薛老师所说,无论社会和教育进步到什么地步,都不可能让所有儿童都热爱学习,我们要正视孩子之间的差异。所以面对学习习惯差、学习成绩的“弱势群体”,也无需太过于较真儿,更无需生他们的气,自寻烦恼。冰冻三改非一日之寒,学生的缺点不是除恶务尽的敌人,“追穷寇”的结果只能强化学生对于自己的负面认同。相反,如果我们能把目光聚焦到优秀的学生身上,或许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当最优秀者有足够的空间大步前进的时候,整体水平必将得到强劲有力的带动,而身处其中的弱孩子,也终将不由自主被裹挟着进步得更快。既然这样,我们何不学会放弃呢?也许放过学生,就是放过我们自己。
二、重视课外阅读
薛老师是一位非常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老师。从她的学生一踏进小学的大门起,她就开始对孩子们进行熏陶、训练,带着她的孩子们和家长们一路前行。勇敢的薛老师遵循着这样的自然之道,学习不再一遍一遍的磨,学习不再围绕着几个不负责的学生重复单调的内容,她的课堂仍是坚持每周固定时间给学生朗读,学生汇报朗读,于是我在书中看了她与学生共同阅读的一本本图画书-----《是谁嗯嗯在我得头上》一本充满童趣的图画书,老师的朗读,让学生在开怀大笑中认识到了弱者的愤怒不是渺小无力的;图画书《达芬奇想飞》,看着精美的图画,听着老师精心安排的学生朗读,学生一起讨论,一起欣赏,心儿一起飞翔,一旦插上这飞翔的翅膀,就永远的飞翔。这就是薛老师给与学生的阅读的快乐,在这样的阅读中,书是幸福的,他找到了爱她的师生,学生是幸福的,他有一个乐于让他们读书的老师,老师是幸福的,在与孩子们读书中找了童心的快乐。
在书中我也读到了薛老师教每篇课文时理性而执著的思考,文质较高的的文章,她不遗余力地分析作品的结构、写作方法,讲授总精益求精;模式性的课文,薛老师总能过滤性的发掘其中有限的价值,滋养孩子,她说:批判是我的乐意和擅长。她总能用她的文学素养敏锐地感知到这些,带领孩子好好学习理解课文的能力。
于是在临近四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的若干天里,面对整个学校加紧复习的时候,薛老师仍有若干堂课让学生在自由阅读中逍遥度过,这样的学习取得17个班平均分、优秀率第七的成绩,面对这些,薛老师这样说:不是我相信,而是我知道。这就是薛老师和她的破茧而出的四年级,不期待分数的学习,遵循学生学习自然之道,让学生自然生长、热爱阅读,让学生拥有文学修养的语文学习。